Photo Credit: 中央社 今年2月共軍短暫逾越海峽中線,國軍F-16戰機掛載實彈監控共軍轟6。
) Photo Credit: 中央社 F16V戰機。若允許軍售台灣,台灣會支付80億美元費用,也能為南卡羅來納州帶來就業機會,因南卡羅來納州是波音公司的主要製造據點。
波頓也在書中引述1位美國前副總統說法,稱台灣近年來大幅縮減軍力,是一大錯誤。不過,在美國這樣的國家,外交政策並非元首一人可決定。波頓寫道,習近平極力敦促美方不要讓蔡英文訪美、不要對台出售武器,這2件事是習近平認為維持兩岸穩定的重要關鍵波頓引述奎爾的分析,認為中國敢這麼無所忌諱,是因為香港經濟現在只佔中國約2%份量。政治雜誌《Politico》報導,國務卿蓬佩奧本月18日聲明,尚未讀過波頓的書,但媒體報導的摘錄充斥著「只用一半真相與徹底假話交織出來的謊言」。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去年延遲發出國會批准F-16對台軍售的通知,就是考慮到川普對於所有對台軍售案的不甘願態度,擔憂這次真的會拒絕對台軍售。據媒體摘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求美方勿讓台灣總統蔡英文訪美、勿對台軍售。在這個預設下,國家的現實制度安排被要求去符合「國家統一」的既定價值觀,國家本身發展的途徑被填上了封閉性的答案,甚至社會以及其組成中的人民與事務的發展同時也被要求去滿足這一價值的總和。
另外,事實上,開放的公正性所依靠的自由權利,以及公共對話與討論,與憲政主義所保障之人民基本權利也是一致的。而亞當斯密的「公正旁觀者」(impartial spectator)並沒有這些問題(另外還有排他性忽視及偏狹信仰的問題,註三),因為公正旁觀者在處理議題的時候並不侷限於任一個別群體,而是考量所有存在者的觀點──無論他們是否參與於議題所發生的群體之中──因此,議題可能發生的群體變化對於公正旁觀者的運用並不產生影響。換言之,個體的自由發展已被限定,同時也影響了個體間意見的表達,以及受影響群體對此的公共討論。蔡的荒謬在於其毫無原則,且事後的解釋/遁詞顯示相對於總體發展的圓滿性,將獨立優位於統一才是讓他認為框架不合理的原因,這使其行動暴露出機會主義的樣態。
「國家統一」的存廢,開放性理論的反對首先是此詞彙將一個具價值的特定目標預設在整體憲法的運作之中,從而陷入了先驗制度論(transcendental institutionalism,註二)裡。開放性理論對於條文中「國家統一」的反對,其次是在於政策與群體間含括的不一致(inclusionary incoherence)之問題。
本文的目的主要試著以開放性理論的脈絡去說明為何刪除「國家統一前」有其合理性。開放性理論的反對 在開始前,要先澄清的一點是,開放性理論在歷史上是由啟蒙時代以來經過了許多思想家──諸如亞當斯密、孔多塞、馬克思……等——的不同方式所發展、形構而成,儘管各理論的具體內容有所差異,但其共同特徵是拒絕僅依靠預設一個絕對的價值、答案或制度來評斷問題,而強調對現實中不同個體、不同觀點,以及不同狀態的比較與發展上。由於現實的客觀狀態之不斷變動,既有的國家、社會或「所謂的既定民族」(Sen, p.123),或羅爾斯的契約論方法原初境況(original position),它們早前、最初所做的政策與制度決定之選擇,其所相關、受影響的群體隨著時間可能產生改變。且,「額外的100萬人是如何參與到初始狀態的?」相對地,若500萬人選擇制度B,而該制度將影響、導致600萬的人口,同樣,焦點群體仍出現不一致的現象。
雖然嚴格來說,「國家統一」一詞是在1991年首次出現於條文之中,但其概念的淵源則是在19世紀末由諸多世界華人政黨出於各種理論、思想、利益或價值觀,作為一個目標而被提出、被追求,並且最後在中國國民黨(準確而言,同盟會)的領導下得到初步實現。沈恩舉例(pp.145-149),若600萬人共同選擇了制度A,而此制度將影響、導致群體的人口為500萬人,如此一來,議題所關係之群體(焦點群體,focal group)就存在不一致。為避免字面上可能產生的誤解,這裡要先強調的是,反對先驗制度論並不意味著對於憲政的反對,不代表開放性理論所追求的就是無政府狀態。但是,這個由清末各黨及相關聯盟所提出的政治目標,當時對這個目標做出選擇的群體,是否能夠充分地代表21世紀約2400萬台灣人民?退一步來說,當時對此做出選擇的人們,對於50年代的約900餘萬台灣人是否有代表性? 姑且不論時間線上個體的代間差異,但隨著焦點群體的數次大幅變化,以及各種客觀狀態的變動,「國家統一」作為我國過去的一種政策與制度方針,已經不能完全一致地對應其現實組成群體。
開放性理論不是反對社會共同體可能需要制度化運作,而是反對為運作本身設定答案,反對在制度對個體的基本保障之外去限定須滿足的價值。同時,這500萬人所決定的制度,是否能合理地代表那100萬人的意見也成為問題
開放性理論的反對 在開始前,要先澄清的一點是,開放性理論在歷史上是由啟蒙時代以來經過了許多思想家──諸如亞當斯密、孔多塞、馬克思……等——的不同方式所發展、形構而成,儘管各理論的具體內容有所差異,但其共同特徵是拒絕僅依靠預設一個絕對的價值、答案或制度來評斷問題,而強調對現實中不同個體、不同觀點,以及不同狀態的比較與發展上。且,「額外的100萬人是如何參與到初始狀態的?」相對地,若500萬人選擇制度B,而該制度將影響、導致600萬的人口,同樣,焦點群體仍出現不一致的現象。
文:王贊勳 蔡易餘先生於5月13日提出了刪改《憲法增修條文》中「國家統一前」(註一)的提案,短短兩天不到,迅速自行撤回(同時也撤回了同月7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類似提案),當時引發了兩大山頭彼此相互地抨擊與嘲諷。由於現實的客觀狀態之不斷變動,既有的國家、社會或「所謂的既定民族」(Sen, p.123),或羅爾斯的契約論方法原初境況(original position),它們早前、最初所做的政策與制度決定之選擇,其所相關、受影響的群體隨著時間可能產生改變。「國家統一」的存廢,開放性理論的反對首先是此詞彙將一個具價值的特定目標預設在整體憲法的運作之中,從而陷入了先驗制度論(transcendental institutionalism,註二)裡。換言之,個體的自由發展已被限定,同時也影響了個體間意見的表達,以及受影響群體對此的公共討論。開放性理論不是反對社會共同體可能需要制度化運作,而是反對為運作本身設定答案,反對在制度對個體的基本保障之外去限定須滿足的價值。另外,事實上,開放的公正性所依靠的自由權利,以及公共對話與討論,與憲政主義所保障之人民基本權利也是一致的。
雖然嚴格來說,「國家統一」一詞是在1991年首次出現於條文之中,但其概念的淵源則是在19世紀末由諸多世界華人政黨出於各種理論、思想、利益或價值觀,作為一個目標而被提出、被追求,並且最後在中國國民黨(準確而言,同盟會)的領導下得到初步實現。沈恩舉例(pp.145-149),若600萬人共同選擇了制度A,而此制度將影響、導致群體的人口為500萬人,如此一來,議題所關係之群體(焦點群體,focal group)就存在不一致。
在這個預設下,國家的現實制度安排被要求去符合「國家統一」的既定價值觀,國家本身發展的途徑被填上了封閉性的答案,甚至社會以及其組成中的人民與事務的發展同時也被要求去滿足這一價值的總和。根本的問題不在於雙方所提出之統獨願景間的競合,而是將這些願景(作為一個目的,end),預設為約束政府權力運使(憲法的基本功能)的條文,其對於憲政精神的影響才是立院諸公應該考慮的。
蔡的荒謬在於其毫無原則,且事後的解釋/遁詞顯示相對於總體發展的圓滿性,將獨立優位於統一才是讓他認為框架不合理的原因,這使其行動暴露出機會主義的樣態。而亞當斯密的「公正旁觀者」(impartial spectator)並沒有這些問題(另外還有排他性忽視及偏狹信仰的問題,註三),因為公正旁觀者在處理議題的時候並不侷限於任一個別群體,而是考量所有存在者的觀點──無論他們是否參與於議題所發生的群體之中──因此,議題可能發生的群體變化對於公正旁觀者的運用並不產生影響。
但是,這個由清末各黨及相關聯盟所提出的政治目標,當時對這個目標做出選擇的群體,是否能夠充分地代表21世紀約2400萬台灣人民?退一步來說,當時對此做出選擇的人們,對於50年代的約900餘萬台灣人是否有代表性? 姑且不論時間線上個體的代間差異,但隨著焦點群體的數次大幅變化,以及各種客觀狀態的變動,「國家統一」作為我國過去的一種政策與制度方針,已經不能完全一致地對應其現實組成群體。為避免字面上可能產生的誤解,這裡要先強調的是,反對先驗制度論並不意味著對於憲政的反對,不代表開放性理論所追求的就是無政府狀態。開放性理論對於條文中「國家統一」的反對,其次是在於政策與群體間含括的不一致(inclusionary incoherence)之問題。本文的目的主要試著以開放性理論的脈絡去說明為何刪除「國家統一前」有其合理性。
同時,這500萬人所決定的制度,是否能合理地代表那100萬人的意見也成為問題」Robie Torre Gonzales表示,在杜拜,北部的夏爾迦(Sharjah)、富吉拉( Fujairah)、拉斯海瑪(Ras Al Khaimah)、烏姆蓋萬(Umm Al Quwain)、阿吉曼(Ajman)工作的海外菲律賓勞工,大概有60%被解僱,「如果他們是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的話,整個家庭都受到巨大的影響。
很多人失業,即使沒有失去工作的人也沒有拿到薪水,因為辦公室、工廠把非必要的部門都關閉了。有相當數量的海外菲律賓勞工在杜拜從事餐飲業、零售業、旅館業。
而阿聯酋(UAE)政府曾在3月26日的部長級決議中,允許企業在面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中,透過減薪存活下來。至少有8萬8585名菲律賓勞工由於武漢肺炎疫情而生計受到影響,已經向杜拜的菲律賓海外勞工辦公室申請經濟援助。
海外菲律賓勞工大量回國,卻很少有勞工能夠順利出國工作。餐飲業是受到疫情衝擊的第一線,許多餐廳倒閉或只提供外送外帶服務,在零售業擔任店員或銷售員的菲律賓人中,也有許多人面臨商店暫停營業的狀況。「就業市場情況非常糟糕。截至19日,AKAP專案已經將補助發到1萬997名海外菲律賓勞工手上。
剩餘的10%申請者,則是被減薪。菲律賓海外勞工受到「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衝擊紛紛回國,而能夠順利出國工作的勞工數量銳減,不僅喪失工作機會的困境,因疫情而收入大減的勞工,也有許多人面臨到無法順利收到政府補助的困境。
2020年4月到5月,只有大概100名新增受雇者,去年同期有3萬592名,衰退逾九成,整個4月,只有56名新增受雇者。2萬6580名、約30%的申請者,則是被解僱。
」 根據Felicitas Bay的說法,海外菲律賓勞工若面臨薪水銳減,或者領週薪且工時被縮減的情形,就不在AKAP專案補助的範圍內。阿聯酋菲律賓人力資源從業者協會(FilHR)杜拜會長Robie Torre Gonzales說,大約有5萬3160名、約60%左右的AKAP專案申請者,是處於沒有工作就不能領錢的處境。